移风易俗、风清气朗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纠治高价彩礼、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推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勤俭节约……树立起良好社会风气,群众既能减轻支出负担,还可减少人情往来的精神负累。移风易俗、倡树新风对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意义深远。
移风易俗,要倡导性和约束性措施并举。倡导性是指利用文艺演出、主题宣讲、干部带头等方式,弘扬新风正气。利用小戏小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身边人演身边事儿、讲身边典型,把“话筒”交给百姓,把“舞台”交给群众,引导群众做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参与者、传播者。
约束性则需要加强制度建设,深化移风易俗方案,运用道德评议会、村规民约等方式培树健康民俗。从“天价彩礼”和大办红白事、升学宴、搬家酒、满月酒等,这些群众苦不堪言的陋习着手治理,因地制宜,靶向施治。出台约束性措施,明确红白喜事等应该怎么操作,标准清晰、有奖有罚,营造起时代新风。
移风易俗,不可“一刀切”,“齐步走”。推进移风易俗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正确把握区分传统民俗和陈规陋习。民间风俗世代相传,其中不乏优良的文化基因和传统美德。感恩先辈、祈愿祝福,简朴节约,群众赞成的要保留、传承。风俗流传,难免滋生繁文缛节,增加群众负担。大操大办、盲目攀比,铺张浪费、群众厌烦的就要旗帜鲜明地反对、破除。
移风易俗,要与时俱进,常抓不懈。推进移风易俗,需要与时俱进,因时而变。随着社会的发展,既要警惕破坏公序良俗的新生苗头,还要防止陈规陋习沉渣泛起。移风易俗要注重创新、形成长效机制,使群众不断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升道德水平,让文明素养得以内化于心、外践于行,确保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长盛不衰。
(文/刘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