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9月6日讯 在临邑县临南镇富源新村王家,大部分人都会制作扫帚,而最为精进的就是扫帚非遗技艺的传承人邢传明。他就在这一把把的扫帚制作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执著着自己的坚守,在小小扫帚里留住“最美乡愁”。
要制作一把精致的手工竹苗扫帚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每把扫帚的制作都要精选4斤左右金枝扫帚苗,手拿锯、斧、钳子、小砍刀以及装备坐式捆扎机,配上自制的“夹子”“勒子”,砍边顺条、提枝理料、铺帚捆把、扎胚成型,每一道工序相互衔接、有条不紊,一气呵成。
王家手工匠人们在邢书明、邢同华、邢传明三代传承人的技艺更迭基础上炼就了“十八般武艺”,一蹬一拉间,不超10分钟,一把高近两米、宽约70公分的手工扫帚就能制作完成。
为支持传统手艺做大做好,王家专门成立了“吉丰竹制品专业合作社”,村集体还流转出600平方米土地,作为原材料贮存和扫帚加工制作的基地。合作社统一标准,把关质量,还成立共富工坊,带动农户抱团发展。
富源新村党支部书记陆风波介绍说:“我们定期组织手工匠人们对村内闲散劳动力开展技艺培训,帮助近百户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临南镇党委副书记李怀瑞表示,临南镇大力支持非遗产业化,让百年扫帚在“红链+”农产品共享直播间过了一把“网红瘾”,订购单不仅有来自当地学校、企业的,禹城、济阳、平原等周边县城的都有王家扫帚走过的街、行过的路。
扫帚制作技艺不仅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单单只是乡村振兴叙事的载体,它更蕴含着勤劳、质朴的农耕文化,作为一项文化符号,穿过历史长河点缀着丰年稔岁、耕读传家的乡土文化。
闪电新闻记者 王佳亮 临邑融媒 张文举 孙冉冉 宫晓月 王胜楠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