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网
2020-09-01 17:55:09
节约餐食,应养成个人习惯,形成社会风尚。
许多人总觉得,一块馒头、半碗饭算不得什么,值不了几个钱儿,倒就倒了。殊不知积少成多,粮食浪费触目惊心。山东省德州市餐厨垃圾处理厂一位负责人介绍,目前,仅50万人口的主城区每天产生的餐厨垃圾就有75吨,2019年处理了3万多吨。而且增长较快,短短两年内,城区的餐厨垃圾产生点由原来的500个增长到1100余个。
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餐饮业浪费率为11.7%,大型聚会浪费达38%,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相当于2亿人的口粮。数以亿计的中国人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是在1984年底,不过是30多年前的事情。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为持家之本,亦是个人素养修为。经历史长河冲刷,许多敬天惜粮、克勤克俭的古语已成了金子般珍贵的真理。“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礼与其奢也,宁俭”“俭节则昌,淫佚则亡”等内涵丰富的古训,浓缩了一个民族对个人和家国长远发展的深刻思考。
俭以养德。餐食节约,体现一个人的素养。“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一饱之需,何必八珍九鼎?一日三餐,是生活的细节,细节之处见大德。一个崇尚节约,秉持简食素衣的人是值得敬重的人。且不说,古代隐居深山密林的修行之人餐食何等简朴。德行非凡的世外高人,我们只能高山仰止。也不说,肉林酒池的达官显贵何等的奢靡,奢华铺张的生活,只有千百年遗臭骂名。但这足以说明我们这个民族历来的价值取向,对节约推崇敬仰,对浪费深恶痛绝。
养成节约餐食的良好习惯,就应该从细节做起,从日常做起。“致广大而尽精微”。在家一日三餐,讲究营养健康,食材精细名贵,无可厚非。但是应防止过量,从采购到烹制应做到心中有数,盘中适量。在外宾朋聚餐,应摒弃丰盛即盛情的旧思维,菜数不能衡量诚意,剩菜多,不代表热情、有面子。在大家都不缺一口吃的年代,依然叠盆架碗,不免有陈旧落俗的感觉。“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逾珍馐”。
形成节约餐食的社会风尚,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政府通过持久不息的宣传,营造浪费可耻的氛围。酒店、食堂、外卖、小摊儿等餐饮商家都有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厉行节约措施,引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让节约餐食蔚然成风。人人养成节约餐食的习惯,就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这种社会风尚,便会影响下一代,引领青少年、儿童的餐食习惯。周而复始,世代相传。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齐鲁网立场,仅供参考。】
闪电新闻记者 刘向阳 报道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s://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4-2687669,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4-2687669,诚邀合作伙伴。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齐鲁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