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3月11日讯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山东深入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端牢中国饭碗。
这两天,在位于齐河县的国家生态农业试验示范基地,种粮大户李建国正在对1000亩小麦进行田间管理,通过使用水肥一体化设备,节水、节肥均达到30%。
齐河县焦庙镇种粮大户李建国告诉记者:“它可以多次给水,多次施肥,省了不少人工,1000多亩地,一周之内就能浇完。产量要比常规管理,一亩地单季产量提高100多斤。”
增产得益于当地整县制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投入,每亩建设资金达1950元。通过完善沟、渠、路、林、桥、涵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了农田防灾抗灾能力。目前,齐河县110万亩基本农田已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齐河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志庆表示:“把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这些现代的高科技手段应用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当中,搭建智慧农业的监管平台,实现虫情监测、气象观测、病虫害防治和自动喷灌远程控制。”
坚持藏粮于地,山东在27个县开展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创建示范。2022年,山东共投入129亿元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建成高标准农田665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456.7万亩,基本实现“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亩均增产150斤左右。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四级调研员杨萍萍说:“全省上下牢牢抓住‘耕地’和‘种子’这两个要害,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今年,我省将下大力气开展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提升行动,力争尽快见效,为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稳定供应继续做出‘山东’贡献。”
同时, 山东不断深挖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2022年底,科技部正式批复东营建设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聚焦盐碱地生物育种、产能提升、生态化利用三大领域,将在全国打造盐碱地农业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
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服务中心副主任刘志鑫介绍:“这是盐碱地领域的唯一一家国创中心。目前,聚焦盐碱地生物育种,已经在全国收集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达到21万份。我们将投资20亿元,建设21万平的研究中心。在全国当排头做示范,形成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乘着政策的东风,围绕“由地适种”向“由种适地”转变,山东科研团队在耐盐碱作物育种方面也不断取得新进展。
东营市农科院盐生植物与生态农业研究所副所长宁凯表示:“我们利用黄河三角洲野大豆资源与栽培大豆进行远缘杂交,在创新的种质材料当中,其中一份材料,蛋白含量的测试,显示比栽培大豆平均要高出3个百分点的蛋白含量。”
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022年,山东粮食总产1108.76亿斤,连续9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连续两年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坚持藏粮于技,目前,山东已选育推广济麦系列、登海系列等一大批小麦、玉米高产稳产品种,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47%,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6.3%。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齐鲁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