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10月16日讯 日前,2023年度第16期(总第64期)天衢科技论坛——绿色低碳节能技术研究,在山东华宇工学院大学生活动中心三馆顺利举行。
本期论坛以“绿色低碳节能技术研究”为主题,旨在开展绿色低碳设备部品、技术方法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进行推广,推动德州市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服务绿色低碳节能技术在暖通空调领域的优化集成及应用。来自德州学院、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华宇工学院、德州亚太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洁阳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等暖通制冷、能源动力、新能源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学生、企业工程技术人员400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活动。
论坛上,郑宏飞、赵军、王达、王强四位专家分别作了题为《新型太阳能聚光技术及应用》《面向“双碳”目标的综合能源智慧微网关键技术研究》《智慧低碳冷链环控技术与装备》《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现状与未来》的主题学术报告,为大家带来一场精彩绝伦的学术盛宴。
郑宏飞教授学术报告:《新型太阳能聚光技术及应用》
郑宏飞教授是北京理工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国家新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特聘专家,世界可再生能源学会会员,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学术委员会特聘专家。郑教授长期从事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强化传热传质等方面的研究,承担或完成国家“863”高技术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开发多项产品投向市场;出版学术专著8部(包括1本国际专著);完成学术论文250余篇(EI检索115篇,SCI检索75篇),教学论文10篇;获国家发明专利36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20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郑宏飞教授介绍了太阳能在地表上的传播方式及转化的一般过程,分别从传统太阳能聚光器、新型太阳能聚光器、其他类型的太阳能聚光器三大类别,以及聚光的评价方式进行讲解,探讨了各种类型的聚光器原理、示范工程与应用领域。
赵军教授学术报告:《面向“双碳”目标的综合能源智慧微网关键技术研究》
赵军教授是天津大学博士生导师,中低温热能高效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学科热工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天津市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主要从事中低温热能高效利用与节能理论和新方法、中低品位能源与分布式能源系统理论及技术、能源系统中碳减排技术与新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20余项,发表SCI、EI论文232篇,授权发明专利31项,主编专著2部,参与编写标准9项。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3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赵军教授介绍了团队近年来在中低温热能高效利用与近零碳综合能源系统新技术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及研究背景,讲解了地热能高效利用的研究背景及研究历程,介绍了四种地热能高效利用技术,分析了直膨式CO2地源热泵、梅花同轴型地埋管的原理、优势、应用案例;探讨了太阳能高效利用的研究背景及光热发展现状,对比分析了四种主要光热技术,介绍了可调式发电/集热两用吸热器及其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特点、碟式太阳能斯特林发电全系统模型构建、综合能源系统的总体研究框架、整体实验系统及其构成、建筑负荷精准预测及调控、数据中心余热利用系统运行策略优化及相关的研究成果。
王达博士学术报告:《智慧低碳冷链环控技术与装备》
王达博士是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冷链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浙江大学博士后。“一带一路”国际特色果品产业科技创新院院长助理、果蔬冷链物流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山东建筑大学和天津商业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智慧低碳冷链环控技术及装备研发与应用。主持和参与完成“十二五”至“十四五”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星火计划重点项目、山东省自然基金项目等10余项,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20余项,发表学术研究论文20余篇,其中SCI文章5篇,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相关省部级奖项4项。
王达博士从冷链物流概述及背景、预冷技术及装备、贮藏冷库技术及装备、冷藏运输技术及装备、高品质冷链数字孪生技术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及阐释,分析了冷链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王强教授学术报告:《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现状与未来》
王强教授是山东建筑大学制冷空调技术研究所所长,教授,山东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新能源产业智库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硕博学位论文评审专家,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热泵高效利用创新团队负责人。主要从事节能减排与绿色低碳发展政策、能源规划与区域能源系统设计、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技术与利用、建筑复合能源采暖供冷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20余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60余篇,获发明专利8项,主持编写标准5部,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三等奖各一项,获山东省政府重大节能成果奖1项。
王强教授就能耗“双控”与“双碳”的总体思路、山东省能耗现状及政策导向、碳达峰-碳中和方面的技术创新和实现途径进行了阐释,展示了绿色低碳发展的低碳园区模型,介绍了节能设备及系统,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现状与未来进行了讲解。
闪电新闻记者 赵胜楠 通讯员 孙心茹 报道